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国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把外国技术、经验和资本请进来的基本国策。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在“请进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加快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步伐。然而进一步的改革发现,仅仅依靠“请进来”是不够的,我国经济发展当中出现的资源瓶颈依然十分严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日益凸显的今天,只有抓准信息发展的主线,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当中,才能够在国际市场的大舞台上有所作为。因此,在新的形势面前,必须采取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亦即不仅要实行“请进来”,还要能“走出去”。
所谓中国经济要“走出去”,笔者认为不仅要使产品“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上去参与竞争,创国际知名品牌,而且要到外国去投资、去办厂、去发展中国管理的经验输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日益完善的时候,我们更需要解放思想,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走出去”作为与“请进来”相对应的一种发展模式,应当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从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走出去”要比“请进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有效。
“走出去”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步伐。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我国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在“请进来”的政策指引下,已经把部分经济融进了世界经济的大市场中,这与我国改革以前实质上的自我封闭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已经通过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因此只停留在把别人“请进来”的状态下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可能使我国经济真正发展起来,从而能够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份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整体实力还不够强,但是我国在诸如成本、人力资源以及某些技术领域也有自身的优势,只有“走出去”,发挥我们的优势,才能给其他方面的发展以推动,从而增强整体经济实力,真正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融入世界大市场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争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走出去”,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的资源瓶颈问题。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真正按照人均来算,我们还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资源十分有限。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的丰富为后盾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寻求新的资源以增加本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动力。这种寻求已经集中体现为对国外的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加强对外的直接投资、发展大型的跨国企业集团应当可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资源瓶颈问题,但这必须建立在我们敢于“走出去”的基础之上。
“走出去”将给我国企业的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现在面临着企业改革的艰巨任务,特别在转型期内,企业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能否顺利完成。而企业改革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能不能实现创新。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除了能带来发展所需的机遇外,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1、经济市场化的挑战。在当今世界中,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形成了一个包括资本、信息、技术、劳务等各生产要素在内的完善而发达的世界市场体系。在这一市场体系中,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着如何尽快掌握市场运行规则、适应市场竞争的新课题,而且存在着如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难题。2、跨国公司的挑战。我国现有企业在规模、实力和竞争优势等方面,都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比。如何充分利用我国企业的潜在优势和市场机遇,通过资产重组和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与跨国公司既竞争又合作,是我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3、全球网络化的挑战。90年代以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经济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瞬间共享,资源和财富配置方式由于信息网络的介入而发生革命性变化,供求关系的高度明晰化,促使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态势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不仅需要有比较高的信息资源利用率,而且要在价格、质量、品牌等方面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而我国许多企业的现状是技术创新能力弱、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产品缺乏竞争力。因此,相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通过创新营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积极主动地走出去是分享世界市场利益果实、规避市场风险的战略选择,必须引起我国企业的充分重视。
“走出去”是迎接“入世”挑战的最好武器。对于“入世”,我国长期有人惊呼“狼来了”。我们暂且不论“入世”是否就是“狼来了”,我们要考虑的是面对“入世”,我们应当如何做?实际上对付多么凶狠的“狼”,只要主动出击,勇于出击,找准弱点就一定会胜利。“走出去”的实质就是要求企业能主动适应WTO的要求。综观中国20年来的开放进程,可以总结为是一个从主动开放到被动开放的发展过程,开始由于看到我国与世界的差距,主动地采取有限度地开放的经济政策,而一旦加入了WTO,我们就必须按照要求来一项一项、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去实现直至符合要求。今后,我们要主动去适应WTO,而不是等着WTO把我们同化,我们应当把WTO看成是我国开放进程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契机。利用这一契机,我们要将中国的品牌、名牌推出去,而不是坐着等外国品牌来强占市场。加入WTO以后,我们面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张的可能性还有多大的问题,以前某些为刺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而采取的方式在加入WTO后将受到很大限制,出口的空间将越来越小,理想的方式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在国外进行投资与合作,开办更多的跨国公司。我们面临政府在对外经济中作用的弱化,由政府来激励外贸的作法将被企业自主地发展外贸的机制所取代,如果不能及时“走出去”就会出现由于企业的利益更多地属于跨国公司本身,因此会出现大量的利益流失。不仅如此,这还涉及到市场占有的问题,由于在这一新产业领域外国跨国公司首先进入市场,使后来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面临更大的困难。联系到我国的信息产业,这一产业也将成为我国加入WTO之后受冲击最大的一个产业,将这一市场开放之后,我们要坚持“走出去”,这有助于电脑的普及和个人、企业使用信息成本的降低,从而将大大推进全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我国加速进入信息化社会,更快地获取信息革命的成果。
“请进来”是不需要多少成本的,然而“走出去”则需要拥有一定的实力。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济实力,为我们“走出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们有“走出去”的基础和实力。众所周知,经过20年的改革,我国国民经济成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一系列重大变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我们已经实现了对部分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崭露头角。乡镇企业中也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这些企业也正在积极打破地域限制,调整体制和组织结构,以提高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总体上,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增长率位居全球前列,特别是我们经受住了类似于亚洲金融风暴这样的来自于多方面的考验,加上前些年我们成功抑制了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凸现了我国的大国形象,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新经验。在这样的基础上“走出去”,我们完全可以放心。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一穷二白、任人宰割的落后国家,我们在以往对外发展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加大投资力度,利用外国的资源优势来发展我们的企业。
我们有“走出去”的有利条件和机遇。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由于这个趋势的迅速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经济越来越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度大大增强。这既为加速各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可能和机会,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合作空间,同时又加剧了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尽管如此,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世界不同类型的国家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发展条件,使世界范围的分工得以改善,为世界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面对全球化的机遇,我们要勇敢地积极地“走出去”,主动适应一体化大市场的需求。
我们有“走出去”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我国国内政治大局稳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到推进和深化。我国三大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进一步合理化,地区和城乡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党中央又从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发,作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再次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在考虑经济增长的同时,党还始终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依法治国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科学技术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把“请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和竞争中提高生产力的质量和水平。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要善于通过走出去来弥补我们技术、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要善于把我们自己的产品、技术和设备推销出去,要善于积少成多,由小到大地发展我们的跨国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善于发展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投资和经济合作,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还要善于组织我国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要制定出一套政策、法律、法规规范“走出去”的企业行为。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考虑。
1)技术创新。这是解决产品“走出去”问题的最佳途径。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自身的一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机会与技术机会的结合上。它是一种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正确地作出创新决策,有效地实施这一决策并成功地引入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说,技术创新既包括新的技术(如新的产品和生产方法)在生产等领域的成功运用,也包括对现有技术要进行新的组合,进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对我国企业来说,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离不开以下这些环节:重视发展核心技术和优化技术选择,追逐创新的比较利益与规模效益;重视自主开发与率先创新,形成自己的系列化拳头产品与技术;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使国内外技术在企业内融为一体等。
2)制度创新。这是解决制度“走出去”问题的关键。制度创新也是企业的一种能力。它主要体现在战略选择的机会成本、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和组织结构变动的机会成本这三者的结合上,技术创新是不可预见的,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来控制技术创新的不可预见性,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制度创新涉及企业结构层面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和组织程序创新,同时还包括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创新等。从当今企业发展趋势来看,把企业建成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快的学习型组织,是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度创新是企业确立长期竞争优势的组织保证。这种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
3)理论创新。这是解决思想观念上“走出去”问题的核心内容。只有实现了在理论层面上的突破和思想方面的解放,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去”。理论创新注重的是理论的创新作用而不是理论本身如何具有新的特点。我们现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要运用这一理论切切实实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培育理论创新的有效功能。这突出表现在依据一定理论作出的决策、制定的政策是否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是否变为广大国民的自觉行动。我国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政策和决策,但总受到抵触和对应,甚至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这就说明我国的理论创新没有形成有效功能。在这一方面,我们还得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时代和新的世纪的必然选择。“走出去”将会带给我们新的契机,国企改革也有了新的动力,“走出去”与“请进来”相互配合,与西部的大开发战略相互配合将会掀起我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浪潮。我们不难设想,在积极“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的发展将呈现新局面,古老的中国将以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形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